2025年8月下旬,随着北京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阅兵日益临近,日本共同社曝出一则新闻:日本政府正通过驻外使馆等外交渠道,向多国发出呼吁,要求不要参加北京的纪念活动。
日本给出的理由是所谓的“反日色彩过浓”。这不是日本第一次对中国纪念历史活动表现抵触,但却是首次公然劝阻他国出席,突破了基本的外交分寸。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8月26日就此作出回应,表示“中方已向日方提出严肃交涉,要求日方澄清”。发言人强调,中国举行纪念活动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二战结束以来,德国与日本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历史反思道路。1970年12月,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遇难纪念碑前突然下跪,这一举动被誉为“华沙之跪”,震惊了世界。
勃兰特以实际行动代表德国向受害国人民认罪忏悔,为德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宽恕与尊重。此后历届德国领导人继续这一反思传统,科尔与密特朗在凡尔登战场紧握双手,施罗德参加诺曼底登陆纪念,默克尔造访奥斯维辛集中营。
相比之下,日本始终拒绝彻底清算其战争罪行。日本不但拒绝和受害国共同纪念,反而要阻止中国举办纪念活动。
日本在历史教育方面系统性淡化甚至否定侵略罪行。日本教科书出现经过篡改的“老照片”,显示一个日本士兵背着一位中国老太太,声称是1937年在南京拍摄。
经过仔细分析,这张照片漏洞百出:日军姿态做作、老太太脚部异常、1937年的南京根本没有照片中的钢结构大桥。这明显是后期合成的照片,目的是为日军罪行洗白。
日本政府对国际事务采取明显双重标准。在乌克兰问题上,日本毫不留情地指责俄罗斯的“侵略”,但在自身历史问题上却选择自我辩解。
日本一方面对中国纪念历史活动称为“过度聚焦历史”,另一方面却放任政客参拜靖国神社,那里供奉着14名二战甲级战犯。
日本官方对中国纪念活动所谓“反日色彩过浓”的指责,恰恰暴露了其内心深处的焦虑与不安。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举办纪念二战胜利的活动,唯独日本对此格外敏感。
中国官媒指出,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日本战后重返国际社会的重要前提,是日本同周边国家发展关系的政治基础。
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才赢得抗战胜利。举行纪念活动是对历史最起码的尊重,也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维护。日本的抵制实质上不仅是篡改历史,更是在挑战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
冠达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