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在珠河刑场写下遗书,‘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牺牲前,她写下遗书,这是她留给孩子最后的嘱咐”……
课堂里,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周孙鑫正在讲述赵一曼绝笔信的故事,声音低沉却有力,教室里静得能听见书页轻轻翻动的声音,唯有老师的讲述,在每个学生心头沉甸甸地回响。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本周,全国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做光荣自豪中国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思政大课全面开课,由周孙鑫执教的小学课程“众志成城”在网上播出,全国小学生一起同上这节课。
深度挖掘“听得懂”的抗战故事
小学课程“众志成城”、初中课程“中流砥柱”、高中(中职)课程“精神丰碑”、大学课程“大国担当”分别于9月15日至18日播出。上海思政课教师团队承担了小学课程的授课任务,6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思政课教师和教研员暑假期间精心打磨课程,高质量完成了课程录制,展现了上海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成效。
从赵一曼的绝笔信到新安旅行团的少年足迹,从地道战中的军民同心到百团大战的历史壮举,每一个抗战故事都是一颗火种,照亮民族觉醒的道路。为了能给孩子们讲听得懂的故事,由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组成的上海备课团队于暑假里屡次前往北京,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寻找、挖掘鲜活的素材,并且把这些素材打磨成孩子们听得懂、能被打动的小故事。
“我们希望能将‘众志成城’精神转化为可感知、能理解、可践行的成长养分,助力学生深化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理解与认同。”执教老师周孙鑫说,“比如在讲述赵一曼的故事时,我们团队设计聚焦赵一曼‘重伤握笔写遗书’等细节,从‘母亲对孩子的爱’切入,具象化地呈现牺牲精神,避免了宏大叙事空洞化,学生们可以感同身受,融入动人的故事之中。”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何宁介绍说,在准备这堂课时,团队抱着“把大道理讲小、把小细节讲透、把老故事讲新”的思路,核心就是让“众志成城”从历史符号变成孩子能理解、能认同、能传承的精神基因。“思政课的价值,正在于让孩子在感动中明理、在共情中成长,最终成为‘听党话、跟党走’的光荣中国人——这也是我们团队备课的初心和目标。”何宁说。
上完这节课,张江高科实验小学五(5)班学生杨浩毓动情地说:“听了这节思政大课,我才真正明白了‘众志成城’的含义。以前在课本里学抗战历史,总觉得离自己很远,但看到忻口战役中,八路军和国民党军队一起抗击日军,老百姓还利用地道战、地雷战跟敌人斗智斗勇,我才明白‘万众一心’不是口号,而是每个中国人都在为国家浴血奋战。”
童言童语感受“众志成城”
9月15日,小学课程“众志成城”播出,全市各小学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安排组织学生随堂学习,或利用班(队)会组织集体学习,引导小学生建立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感性认识。课堂上,学生们专注聆听抗战历史,感悟民族精神;课后,师生们围绕课程内容展开热烈讨论,学生用童言童语畅谈体会,思政课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分享育人思考,生动展现了“思政大课”在上海的学习成效。
上午8:20第一节课铃声响起时,虹口区外国语第一小学整个校园沉浸在庄重而热烈的氛围里。当开场视频中日军空袭上海南站的照片缓缓展开,后代传承红色基因的故事映入眼帘,不少师生眼中泛起泪光;废墟中哭泣的孩童、赵一曼留给宁儿的家书、新安旅行团少年的爱国担当,让孩子们时而紧握双拳,时而轻声啜泣;曾参与备课的思政课教师看到自己参与设计的“时空对话”环节时,激动地向学生们询问:“如果有机会跟烈士先辈们时空对话,你们最想说什么?”
三年级的孩子七嘴八舌:“我想告诉烈士先辈们,告诉他们中国已经有自己的空间站,科技超厉害!还想带他们看大阅兵,整齐的队伍、先进的武器,中国会越来越强大的!”五年级学生说:“不管是在战争还是和平年代,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了国家的美好未来一起努力,就是‘众志成城’的精神。”
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师生观看小学课程“众志成城”思政大课后,在课堂上交流1(刘晓晶摄)
“课堂中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引入了与小学生年龄相仿的新安旅行团在抗战烽火中勇敢担当、宣传抗日的故事,这种同龄人的榜样力量,更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爱国应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组长沈茗珺说,她也会把这样的创新方式和贴近学生的教学资源融入她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
将厚重历史种进儿童心田
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这堂“众志成城”主题的小学思政课如春风化雨,将厚重历史种进儿童心田。课程紧扣“感悟”二字,用童言童语、具象场景与情感联结,让“抗战精神”从书本走向孩子的心灵深处。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副校长陈明青说:“这堂课的精妙,在于懂儿童——用儿童的眼睛看历史,用儿童的方式悟精神。它启示我们:红色教育不仅要有宏大叙事,也要俯下身用孩子能感知的温度、能理解的逻辑,让‘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众志成城’是一节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背景的小学思政课,兼具了‘历史厚度’‘情感温度’‘价值高度’。”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研员庄坚俍说,“本课的生动演绎, 既遵循了‘政治性’的核心要求, 又贴近了 ‘儿童性’的认知特点;既尊重了历史的真实性,又激活了教学的生命力,既实现了 情感的共鸣,又落地了 素养的培育。本课教学展示让我感受到:‘抗战精神’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学生心中的情感、眼中的变化、手中的行动,真正做到了‘以史育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冠达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